由雷利與東尼史考特兄弟監製,影帝Tom Hanks旁白的劇情式紀錄片(docudrama)『刺殺林肯』在台灣的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前就採用了大篇幅的廣告,配合了史匹柏的年度熱門電影『林肯傳』的上映,吸引了不少的目光。
我對林肯不熟,只知道他是美國最受崇敬的總統,不是之一。林肯對於解放黑奴有著深刻的執著,他也避免了美國走向分裂之途,對於國家的建立和融合有著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我對他也沒什麼更深刻的瞭解了,只印象讀過他的蓋茲堡宣言,文章很短,只有十幾句話,帶出了總統『民有、民治、民享』的普世價值。老實說,這篇宣言還蠻無聊的。
不過《刺殺林肯》就相對有趣多了。影片著重在林肯和殺手約翰威爾克斯布思John Wilkes Booth,在執行1865年4月14日戲院刺殺案前後幾小時的雙方面陳述。從1865年4月4日林肯訪視被聯邦軍隊佔領的南方邦聯首都Richmond,當時南北戰爭已近尾聲,4月9日,在林肯遇刺的前5天,南方邦聯軍隊總司令Robert Lee宣佈投降,內戰結束。
從這裡開始,影片為林肯人生的最後一段日子有著絲絲入扣的描述,而在另一方面,對於殺手Booth的描述也相當詳盡,不時的會把他跟與林肯做多方面的對比。從他的行兇動機、個人背景,以及他對整個刺殺案的佈局,和後續的逃亡,直到另外三位行兇者被緝捕歸案,而John Wilkes Booth本人則在維吉尼亞州的煙草房裡頸部中彈身亡,而被捕的三位兇手和一位女性共犯,則被判處死刑,於3個月後在絞刑台上伏法。
J.W.Booth這個人
John Wilkes Booth在當時是一位非常傑出且知名的演員,多嘗試在悲劇的角色。他為人幽默機智,且才華洋溢,外表帥氣,可以說是個頗受歡迎的人物,也是最被期待有機會成為當代最偉大的演員之一。但在他迷人外表的另一方面,布思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偏激種族歧視份子,他同情於戰敗的南方,並且具有高加索人的高傲自謾,他反對種族平等,認為這個國家是被白人所擁有,其他有色人種一律低人一階。除了不滿於種族政策外,他最痛恨的還是林肯對南方所發動的戰爭,出身於南方的他,始終認為是林肯摧毀了他的家園,造成南方的動盪不安和人民的流離失所,所以他才會稱呼林肯為『殘暴的暴君』。約翰布思一直以來都對林肯這個『下等總統』充滿著憤怒的厭惡感,不止一次的策劃政變,並在林肯發表簡短的勝利宣言後,訴諸實行,當時約翰威爾克斯布思時年27歲。
預謀犯案
其實布思的這場謀殺案原本應該是一場綁架案,但當他得知南方戰敗而將領投降之時,便忿而將計劃更改成謀殺,以替南方報仇。不管怎樣,布思等人精心策劃了一場謀反,打算擊垮美國政府高層的聯繫,也就是行刺當時因為馬車意外臥病在床的國務卿,和副總統,以及林肯本人。布思和另外三個共犯約定好了行兇路線,21歲的Lewis Powell負責刺殺國務卿William Seward,而George Atzerodt負責刺殺副總統安德魯詹森,另一位則負責替包威爾在行刺過後引路。包威爾手段殘暴,他先是用手槍攻擊國務卿的兒子,因為槍支卡彈無法成功擊出子彈,進入房內後他用短刃刺殺另外兩個人,再爬到床上往國務卿的臉捅了好幾下,之後他步行離開兇案地點,兇器就直接丟在街口,奇蹟的是,在這場血淋淋的行刺案中,事後並沒有任何一個人死亡。而在副總統詹森那廂,該位刺客在行兇前的最後關頭,因為膽小怕事,然後又喝醉了,因此放棄行動。
![]() |
左邊:George Atzerodt,右邊:Lewis Powell |
在晚上八點多的時候,戲劇開演,布思先是將馬托給了一個劇場助手保管,然後跑到戲院隔壁的酒吧中等待。事後,在中途換場時,有很多人宣稱看到了布思,一個人甚至跟他有了對談,他說『今晚過後,全美國將會永遠記得我這個人』。戲劇重新開演,布思悄悄的潛入劇院中,他先是收買了包廂的看守員(我有點不太懂這裡是這麼一回事,一個看門的會這樣隨便就讓人進出?),潛入包廂後,他先是用木棍把門從裡面卡死,然後他掏出了一把手槍,悄悄靠近林肯的身後,往林肯的後頸開了一槍,林肯當場倒地。隨後,林肯的隨身警衛撲向前來,布思用利刃刺傷了那位警衛,並用拉丁文高喊『暴君的下場就是如此』(Sic simper tyrannis),然後他一躍過包廂而下,途中還被一面國旗絆倒,衝往舞台中央,他又高喊了一次『這就是暴君的下場』,之後衝往後台逃之夭夭。
逃亡
後來,布思騎著馬過了邊境,先是投靠了一位當時的南方簇擁者,不過對方也不是笨蛋,他沒有讓布思在家中過夜,而因為布思的腳受了傷,可能是因為跳下舞台摔傷的,也可能是因為馬摔倒被壓傷,他的左小腿脛骨斷裂,無法行走,所以他請求於一位外科醫師的協助,在松樹林裡躲躲藏藏了好幾天後,布思終於渡了河到了維吉尼亞州。在這期間,他依然關注另外三個人的行兇結果,而且他原本預期報上會對自己的革命行為,和那封自白宣言有所正面評價,不過他卻讀到,評論者認為布思只是一個想紅、自大,最後走上毀滅之途的失敗者,這和他原本預期人們理解他心中將自己比擬為結束凱薩暴行的刺客布魯特斯一樣崇高的地位大相逕庭,所以他在日記裡正名了他在台上說的那句話,說明自己並不是一個只想要留名歷史的普通罪犯,相反的,則是個有著崇高理想的英雄。而在林肯這部分,遇刺後一位年僅22歲的外科醫師,和一群人手忙腳亂的試圖替總統急救,他們原本是想要把林肯抬回白宮,但醫師說他撐不到那時會死在半路上,所以他提議將總統抬到隔壁的酒吧急救,但酒吧老闆不同意,他說『美國總統不能死在酒吧裡,就算是我的酒吧也不行。』,所以大夥又七手八腳的把總統抬到附近的寄宿所,林肯身高193公分,他是半屈半就的斜躺在寄宿所的床上。總統夫人從頭到尾都在旁邊鬼吼鬼叫,遇刺時在包廂哭喊『告訴我他還活著』,到了寄宿所又在隔壁房間大哭特哭,總統在接近彌留時醫師皆放棄急救(事實上他們也無力可為了),他們把總統夫人帶進房間,夫人對著她的丈夫哭喊『起來和我說說話』,最後林肯在隔日清晨嚥下了他最後一口氣,夫人被扛離房間,整夜負責替目擊證人做快記的下士說他聽到夫人在被驅離後大聲悲泣『天呀,我害死了我的丈夫』。老實說,瑪麗的悲痛絕對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就影片的陳述看來,我覺得她還是有點太誇張了,我說身為一國之母,除了一哭二鬧之外你沒別的事可以做了嗎?
鏡頭回到布思。過了河後,布思假扮成一位路過的商旅,寄宿在好心的農場主人家中。後來主人起了疑心,不過他沒有把布思趕走,他只讓他睡在煙草房中。最後,調查局盯上了這間煙草房,把這棟小小的田中建築物團團包圍,布思和他的同伙被困在房裡,那傢伙說他不想死,布思便讓他出去。之後布思又在煙草房裡叫囂了一番,而且執意拒捕不願放下他的卡賓槍,一陣混亂之中,突然一陣槍聲,大夥衝進草房裡,把布思給扛了出來。布思頸部中彈,原先他們以為他是自縊,但其實是一位圍捕的士兵科貝特開的槍。布思狗延殘喘的撐到了隔日清晨,因為子彈擊中了他第三節到第四節的頸椎,導致他下半身完全癱瘓,他要求他們把他給殺了,但他們不肯,因為他們要他活著看見自己被判罪並服法,後來布思要求看看他的雙手,於是一位警官把他的手抬了起來,他說了句『廢了,都廢了』後,便嚥下最後一口氣,死了。
替天行道
之後很快的,其它兇手陸續被緝捕歸案,一一被照相記錄,美國民眾因此得以一見這幾個策劃國家動亂元兇的樣貌。布思的遺體也被運了回來,曾經幫布思動過手術的外科醫師確認了屍體的身份,並在場照相留作記錄,不過這張照片後來卻永遠的失蹤了。刺殺案的發展就這樣到了尾聲,林肯一夜之間成了殉道者,人們把他比擬做耶穌基督再世一般,像是神在凡間的受難者,而布思則是遺臭萬年,人們不會記得他最初的想法,因為它是這麼的扭曲變態。一個狂人,與一個殉道者,交織出了美國史上最轟動的一場謀殺案。
林肯這個人
對於林肯這個人,世人普遍是將他的形象認定是個慈悲為懷、濟世於道的聖人角色,但其實,在隨後的影片中也揭露,林肯所塑造出的這些形象,或許都是他背後野心的一種偽裝。何以有此一說?林肯自幼生長在肯特基州的鄉下,爸媽務農,而且他們要求林肯輟學來幫家裡處理農務,所以一方面,林肯痛恨自己卑微的出身,另一方面,他也認為自己就像是被剝削的奴役,只是自己的僱主是爸媽,因為他們會要求林肯去鄰居家裡幫忙,賺得的薪水就全數交給父母,所以,他後來會這麼同情黑人奴隸,可能也是他有切身之痛的原因。林肯為了擺脫窮困的背景,他便靠著自學當上了律師,而且發誓要有一番大作為。一開始因為他的聰明機智以及好口才讓他大受歡迎,他也熱切的擁抱這些讚賞,慢慢地投入了政治界,成為了地方上的明日之星,不過在這段期間,林肯的表現卻是有點小家子氣,甚至不太光彩。他會寫黑函攻擊對手,行事心狠手辣,會當着眾人的面給別人難堪,還沾沾自喜,沒錯,他是達到了他的目的,他常常用自嘲的口吻揶揄自己卑微的出身,但後來有人說那只是一種偽裝,他當然不會真的這麼謙卑,他只是要讓人有個好印象,從此看來就可以知道他其實也是個城府很深的人。
我覺得林肯是個精於算計且相當聰明的人,不能說他為平等所付出的努力值得忽視,但你也可以說這是一條他精心選擇的道路,一條讓他成功留名青史,且受人愛戴的道路,而要追求如此的結果,勢必就得順應潮流,並且洞燭先機。我沒有要否定林肯的貢獻,但我覺得實在也沒有必要將這個人如此神話,林肯事實上也是個很有爭議性的總統,但也是因為他是這麼的人性化,有這麼多的矛盾,這個人的一生才有這麼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所以說,狂人與殉道者,我想也可以都指亞伯拉罕林肯吧。
【延伸閱讀】
National Geographic 替Killing Lincoln製作的網站,非常精美且有創意,從Booth的預謀開始,大至分割成三個時間點:『預謀 Conspiracy』、『刺殺 Assassination』、『餘波 Aftermath』,網頁裡除了有很多古今對照的照片,事件主題的人物也會一起出現在同一個頁面上,讓人更清楚每件事件各參與者的關係,另外,每一個頁面都一定會註明兩種時間,前半部是林肯的死亡倒數,後半部則是布思的,這和影片本身相互做了呼應,重點在強調『刺殺事件』本身。網頁裡還有很多很有趣的資訊,像是他們會在同一個事件裡從『歷史』的角度和『陰謀』的角度作注解,然後還有背景音效襯托,整個觀看網站的經驗就像是走在博物館裡一樣真實生動,對於沒辦法大老遠飛到美國本土實境參觀的人來說,是個相當有趣的體驗。
Killing Lincoln|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
http://killinglincolnconspiracy.com
這篇訪自飾演Booth的演員Jesse Johnson的新聞,讓我們可以稍微從不一樣的角度瞭解Booth這個被似乎是被歷史誤解的人。
Inside ‘Killing Lincoln’: John Wilkes Booth, the Famed Actor History Forgot ↓
http://screenrant.com/killing-lincoln-movie-john-wilkes-booth-jesse-johnson-interview/
【影片】
製作團隊的幕後花絮,有質感,音樂配的很好,看得出來很用心。
Behind the Scenes on the Killing Lincoln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zLgZpqptR0
Killing Lincoln Trailer 預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QoUlLVBm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YUAGckG9_c
已拜讀完畢,感謝分享如此完整的心得!
回覆刪除謝謝用心閱讀
刪除